脑卒中,几种康复疗法了解一下?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梗死、出血、肿瘤、炎症、外伤
……
各种原因都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持久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正不断上升。
以最常见的脑卒中为例,每年有大约150万的新发患者,其中约70%的存活者遗留有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手脚活动不灵活,言语含糊,饮水呛咳等)。
这些功能障碍如果仅用药物治疗,现在还不能获得理想的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侧重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
在急性期,也就是发病后2~4周内,康复治疗应以预防褥疮、深静脉血栓、肺炎等并发症以及通过被动运动等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为主。
在恢复期,康复治疗的目标则是通过改善步态,增强肢体运动能力等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能够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经过恢复期的康复后,大约有70%~90%的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过于严重或年龄较大等因素预后不佳。
在后遗症期,康复治疗主要是学习使用代偿性技术如轮椅、步行器、手杖等,发挥健侧代偿作用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以现代解剖学、运动学、神经发育理论、功能代偿理论、运动再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其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生物工程等。
那么,还有哪些新式康复武器呢?
除了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外,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如经颅磁刺激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程序化镜像训练技术等。
经颅磁刺激
21世纪重要脑科学技术之一
经颅磁刺激技术被誉为“21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之一,既可以作为神经功能检测的工具,又可作为神经康复治疗的手段。
它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
当其用于治疗时,通过刺激大脑不同的部位治疗不同的疾病。例如,刺激大脑前额叶背外侧可调节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刺激调控运动功能的区域则可改善患者肢体瘫痪,手脚活动不灵活的症状。
不同频率的经颅磁刺激作用也不同。高频(>1 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 HZ)则是抑制的作用。高频rTMS可以增加刺激部位脑血流,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刺激回路垂体神经内分泌相关激素,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引起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代谢的双向调节,促进突触连接功能和神经网络形成等,而低频刺激作用则相反。
另外,尽管该技术被称为“经颅磁刺激”,但同样可以用于刺激大脑以外的部位。例如,经颅磁刺激技术也可用于治疗肿瘤压迫脊髓引起的行走障碍。通过不同部位,不同频率的经颅磁刺激,越来越多的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了改善。